巡視整改報告直接點名,講清楚具體信息,本身就應該是整改的一項重要內容。查出問題不要緊,只要整改了、處理了,還可以從頭再來,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,不必隱諱
  □胡印斌
  繼廣東、山西之後,6月9日,吉林、安徽、國土資源部、新華社等四個二輪巡視的巡視點,也曬出了巡視整改報告。四個巡視點共處分了122名官員。其中,吉林1名原副省級官員違規在企業任職被處理;全省共清查出在企業兼職人員1380人,其中1274人系違規兼職(6月10日《新京報》)。
  四份巡視報告曬出來之後,很多人大呼過癮,對於巡視報告披露的問題以及整改措施,表現出濃烈的興趣。社會公眾的這種情緒,無疑是對中央巡視組直面問題、窮追不捨進行巡視的充分肯定,同時,也傳達出民間對於反腐敗、轉變作風乃至深化改革的殷切期待。巡視,就要動真格。
  唯有發現了真問題,才可能有真整改,也才能給社會公眾一個負責任的交代。縱覽四地巡視報告,舉凡在官員違規兼職、裸官治理、超配秘書、住房超標、樓堂館所等公眾高度關切的焦點問題上,報告中均有詳細說明,這種對問題的清晰整理、對民意的積極回應,十分令人欣慰。
  不過,再三翻檢報告,公眾也會有一些小小的不滿足。換言之,在不違反相關法律規定的情況下,巡視報告似乎還可以再詳細一點。只有不憚其煩、不厭其詳,公眾才可能從中找到需要的信息,滿足長久以來的信息饑渴;另一方面,也才有可能參與其中,在擴大知情權的同時參與監督。
  以點名為例,報告提及,吉林3名副省級官員在企業兼職;國土部5名正局級幹部受到黨政紀處分,其中一部門負責人為子女牟利……這些官員究竟是誰,均沒有點名,公眾不免一頭霧水,不甚解渴。既然已經違紀也接受了處理,為什麼不能公開相關信息?迴避並非解決之道。
  同樣的點名,安徽查辦的5起市廳級幹部腐敗案件,也只是披露了安徽省旅游局原黨組書記、局長胡學凡,滁州市委原書記江山等兩人的信息,其他3起則語焉不詳。吉林一次裁撤23名副秘書長,這些秘書長具體來自哪些部門等信息,似乎也可以有一個說明,不能讓民眾猜測。
  又如點單位,報告在披露國土資源部下屬單位違紀情形時,倒是點了中國地質調查局、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所、地質力學所、國家土地督察廣州局等單位的名,但在披露吉林“48單位騰退16萬平方米超標房”時卻沒能一一列舉;同樣,新華社“有的單位利用發稿權搞‘有償新聞’或‘有償不聞’現象”,“有的分社搞營銷攤派”等,這裡邊的“有的”,也未免顯得空泛、籠統。
  其實,巡視整改報告直接點名,講清楚具體信息,本身就應該是整改的一項重要內容。查出問題不要緊,只要整改了、處理了,還可以從頭再來,完全可以大大方方指名道姓,不必隱諱。這樣做,也符合懲前毖後,治病救人的原則。總是習慣性地隱去,以“某”或者“有的”來告知公眾,相關工作效果難免打折扣。
  從根本上說,這也是信息公開的要義所在,只有公開透明,才會形成威懾力,也才會產生全社會人人監督的合力。
  (原標題:巡視整改報告不妨細些再細些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j23fjpcj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